时间:2025/1/1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农历年年底,在举国欢庆迎接新年的欢乐气氛中,新型冠状肺炎不约而至并迅速蔓延,全国开始进入紧急备战状态。“乙类传染病,甲类预防,全国各地一级响应”,内分医院部署迅速进入战斗中。

2月14日,本是一年一度的“情人节”,而我科却在这么一个浪医院的安排,迅速成立了“发热留观病房”,开始接受院内发热病人。“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”,全体内分泌医护人员积极地开始了一线的战斗。

科室主任—好家长

内分泌科主任好家长——武彦莉,“每临大事有静气”,经历过年抗“非典”的她,在我科成为“发热留观病房”的那一刻,她就给大家加油鼓气,安抚人心,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,并组织大家先后学习了新冠肺炎的第二版、第三版、第四版、第五、第六版,并总结了关键内容进行讲解。

武彦莉还制定相关诊疗流程,如新入院的发热患者应如何问诊个人史、接触史、家属发热情况等;医院疾控与防控的工作,并每日进行发热患者上报;接触发热患者后如何安全防护,并每日带头打扫科室的卫生及消毒工作。

她对科室的所有发热病人情况都要了如指掌,并亲自为疑难患者查房,指导临床诊疗。正因为有了武彦莉主任的表率,给大家吃上了一颗定心丸,内分泌科医护人员没有了顾虑,积极奋战在一线,开始了发光、发热。

护士长—管家婆

内分泌的管家婆——史素然,其实这是个“昵称”,护士长年龄并不大,她却要管好全体内分泌科23名医护人员的生活。从口罩、帽子、手套及消毒物品的紧缺,护士长为了保障每一个成员的安全,一次次地与院领导沟通,终于满足了我们一线科室的需求,但是我们却不敢浪费,护士长每天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们如何节省这些物资。

她有时间就提问大家对穿脱隔离衣、防护服,如何配比消毒水、怎么消毒等相关知识的掌握,使大家牢记于心,有了“管家婆”的唠唠叨叨,我们的一线战斗生活稳稳当当,安安全全。

内分泌团队—乖孩子

说我们内分泌团队是孩子,又何尝不是呢?我们是一群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。面对新冠肺炎的突然造访,面对突然的通知成立“发热留观病房”,我们什么准备还没来得及做,就不得已要长大,抗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。王建军、王力箱、郑玉和、赵式绰主治医生,四位家庭中的“男子汉”,我们心中的“老大哥”,他们走在了抗疫的最前面。

王建军副主任,在接受了一个家属从武汉回来,父亲及其本人均有发热的患者,没有畏缩,不仅治病,还要安抚紧张害怕的家属,一次次地进入病房关心病人的病情、家属的情绪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的担当。

郑玉和医生第一天值班就收治了五个发热病人,加班到最晚,毫无怨言。他是我们科年龄最大的,电脑敲字最慢的,但他却总是最认真的、最刻苦的。

赵式绰主治医师在诊疗中也遇到了一位民寨的患者,民寨可是一个滑县确诊病例的村子,同样奋勇向前,无所畏惧。为什么不怕,不怕是假的,怕是真的,但做到严格清洗、消毒,更换衣服后病毒也没那么顽强。

王力箱主治医师被主任安排到了门诊,他从早到晚为内分泌科患者排忧解难,还要接触不同的人,从一个不怎么洗手的人现在也是天天“七步洗手法”,严格手卫生。

科室最小的“男神”-张瑞帅,自告奋勇,主医院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,整天防护服武装,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痛,可他却泯然一笑,坦然面对,为我们县防控挡住了一道墙。

我科唯一外地的女医生—骆江坤,从年前开始攒假准备回娘家过年,但是疫情的需要,她主动放弃休假,积极地投身抗疫当中。

还有年纪轻轻的张瑞医生,别看她年龄小,腿意外受伤哭鼻子后仍坚持上班,坚决在内分泌科“抗疫”的路上不拖后腿,展现出了年轻人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。

哺乳妈妈—王珊珊,坚决的给孩子断奶,医院及领导的安排,为科室的防疫奉献自己的力量。

还有我们可爱的护士姐妹们—王一林、医院的号召,奔赴战疫最前线—发热门诊,发挥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。

“待到春花灿烂时,她在丛中笑”,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8367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